【食記】為何米飯總是姍姍來遲~北京˙衡山匯

2011.10

到衡山匯去吃飯,因為兩碗米飯,小毛差一點就要衝出去找人理論。但是菜還沒上齊,跟餐廳鬧翻大大不智,被我拉回來後,他老爺一直擺臭臉直到吃完這餐飯。不得不說,臭臉真難下飯。

常在北京上館子的台灣人應該都會有一樣的疑問,為什麼北京餐廳裡的米飯總是姍姍來遲?(只說北京是因為我在北京居遊的時間較長,中國這麼大,一方水土一方人,其他城市短暫停留的幾天不足掛齒,就不以北京的經驗擴大解釋)

朋友傳了個天涯論壇的帖子給我,跳開那些情緒性的用語不看,反映出了兩岸在餐館用餐習慣和觀念上的不同。

上網查了一下,有一種說法是,中國這邊認為宴客如果一開始就上主食,好像要人吃飽趕緊走,因此禮貌上會請客人多吃菜。

這一點不能說兩岸大不同,其實在台灣如果吃酒席,餐廳通常也不主動上白米飯,要的人會主動問同桌有誰也要吃飯,再請服務生送過來,一般不用等太久,熱騰騰的白飯就上桌了。而酒席裡的主食的確是擺在菜單的中後段,但通常會是油飯之類的,不會是單純的白米飯。像北京這邊菜都吃得差不多,白飯才送上來的,還真是從來沒見過。

台灣人一定很納悶,我今天不是吃什麼酒席也不是應酬,就是三五家人朋友聚個餐,白飯也早就跟點了,一般白飯應該一直在電鍋裡吧,為什麼菜都上得差不多,飯就是沒來。而且北方菜口味這麼重,沒配飯要怎麼吃?我想這也許又是另一點文化差異。

在北京的餐廳用餐,常常可以看到鄰桌才兩三人就點了好幾盤大菜,很明顯是吃不完的,最後離開時也通常都剩下很多。在台灣我們常用「上館子」稱呼到餐廳用餐,上館子與吃酒席不一樣,這是家庭用餐的一種延伸,是非正式的、溫馨的,不用故作排場、不一定要喝酒勸酒,希望大家都吃得飽、心滿意足得回家。而北京這邊多把它視為應酬之類的特殊場合,以喝酒吃菜為主,主食就放到最後面才上,這是習慣上的差異。

有些習慣根深蒂固了,就很難改變或調整。

小毛今天最生氣的是,他已經跟好幾個服務生說了我們要上米飯,但是一開始幫我們點菜、操粵語口音的女服務員揮揮手說菜上了再點。等第一道菜上了後,我們請服務生上米飯,他點頭離開卻讓我們一等一刻鐘,另外兩道菜都齊了,飯還是沒來。又攔了一個服務生,跟他說我們等很久了,為什麼飯都不來?他才問我們米飯有下單嗎?我們一愣。

正好最初那個操粵語口音的女服務員經過、要幫鄰桌點餐時,我問她既然米飯要下單,為何你一開始不願意在點菜時幫我們點米飯?她的口氣很不好,依舊說菜上了再點米飯就好。看到她的回應,小毛非常生氣。但換個立場想,也許她就是認為米飯應該是最後才吃的,先上就該涼了。

正因為大家都認為自己從小吃習慣的是中國菜系,所以就誤以為我們有共同用餐習慣。大家都用自己所習慣的去理解、去聆聽,凡是有所不同就認為自己受到怠慢或是無禮的要求,而很難客觀的、心平氣和的去想想差異從何而來。也許我們應該像到其他國家旅遊、像瞭解那些跟我們文化差異更大的人們一樣,用另一種思維來觀察和瞭解這些和我們看似相像的另一群人。

當最後那個服務生,用托盤端著兩小碗蓋著透明玻璃碗罩的米飯過來時,我看著他輕輕拿起玻璃碗罩放到托盤上,再將米飯慢慢放到我桌上時,有點想笑。不過就是吃菜必備的米飯,幹嘛搞得這麼做作,人生還是要大口吃飯大口喝酒,才是真痛快。

嘉里大通大廈在霄雲路、霄雲里南街西北角。衡山匯在大廈後面的附樓,要從霄雲里南街的警衛室旁走進去。

餐廳外觀。



我們到的時候還有很多沙發座,但是服務員就是不讓我們坐沙發,把我們安排在上二樓樓梯前的圓桌。

比較寬敞的一樓都是吸煙區,本來想換到二樓無煙區,但是二樓比一樓小得多,小毛上去看,覺得感覺更不舒服。

XO袋裝的濕毛巾是要額外付費的,如果沒有用,記得結帳時要服務員扣掉。

XO醬雞腿菇炒雞球。還不錯的港式小炒,鹹淡適中,不過份量不算多。

烤乳豬,雙拼叉燒肉。

叉燒肉則是非常非常的好吃,口感軟嫩,調味一級棒,只略輸給我在澳門吃過的某家叉燒。肥滋滋的烤乳豬也還不錯。店裡面有一種晚上才限量供應的脆皮叉燒,下次來再體驗看看。

四季興隆,很爽口,吃得出食材的原味。

熱鴛鴦、凍鴛鴦。送來的茶是無糖的,視需要自己加糖,有提供糖漿和咖啡冰糖。

份量相當有誠意的木桶山水豆腐花。

滑嫩的豆花,淋上搭配的一小盤蜂蜜,很是好吃。

蛋撻。

餐廳裡有水族箱,地上還有個小魚池。


老爺、老爺,別生氣,回家帶你去看戲。

走出餐廳,我家小毛才終於露出一個要笑不笑的表情。


【餐廳】衡山匯
地址:中國北京市朝陽區霄雲路21號嘉里大通附樓1樓
電話:+86 (0)10-6466-1211、6466-1630

留言

  1. 我在麗江的餐廳吃飯時,服務員也是要我們菜來了再點白飯,那時我也覺得很奇怪,為啥不能同時點??
    還有啊,中國人出去吃餐廳時,真的都很喜歡點一大堆菜,之前去湖南拜訪朋友時,她帶我和她的朋有去餐廳吃飯,四個人點了一大桌的菜,然後每道菜都只吃不到一半,就沒人要吃了,我看了都覺得好浪費,但是看到他們每個人都不動筷子了,我也不好意思再吃...

    回覆刪除
  2. 前幾天看何偉(Peter Hessler)的「消失中的江城」。其中有一段也提到米飯的事,何偉到一個四川朋友家吃飯,朋友太太跟他說「我知道你喜歡飯菜一起吃!」「那和我們中國人不同,我們喜歡後來才吃飯」

    所以真的是用餐習慣不同吧。

    我覺得他們在餐廳點餐都帶有擺譜的意味,點菜不僅是吃飯,更代表著面子和自己的身價。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