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黃島路露天菜市場

2011.06
在青島的最後一天清晨,妹妹還在睡覺,我一個人出門,打算尋找傳說中的山東大饅頭。
昨天從嶗山返回市區的公交車經過一個叫王哥莊的小集鎮,一婦人提著四、五顆好大好大的饅頭上車。我倆一副饞樣老盯著那些雪白誘人的大饅頭,妹妹一度想過去問婦人願不願意割愛一顆,我阻止了,反正隔天本來就打算去逛逛青島的菜市場,應該也買得到吧。
隔著中山路,劈柴院對面的街廓還保留著一批最後的老青島的里院民居,我看過照片,那裡應該有一條馬路市場,繁雜破舊卻充滿著濃郁的市井生活氣息。我在街巷內左彎右拐,沒找著市場,倒是先走到了小山坡頂的浙江路天主教堂,教堂後面的德縣路就是德占時期歐人和華人居住區的分界線。
在德縣路拍馬牙石路時,遇到一個熱心的路人向我介紹他的青島私房景點。我問他哪裡買得到山東大饅頭?他先是一愣,才說「買大饅頭要到王哥莊啊」。扼腕!竟然跟最有名的大饅頭擦肩而過,早知道昨天就應該厚著臉皮去拜託那位公車上的婦人。




德縣路以北、滄口路以南的這個區塊,舊名大鮑島。德占時期,地產商人按照德國人的規劃,在這裡建造了一批適合城市生活的集約式平民住宅,由空中俯瞰就像是由一個個樓房型態的四合院組合而成。臨街的樓房底層多作商舖,上層和內院用來居住,街道和內院以門洞相連。












馬路面對,離我百餘米處有三、四位老太太很大聲得說:「多拍點、多拍點,拿給市長看,讓他快點改造改造…」被以為是記者了,我回頭楞楞得傻笑,一時不知該作何回應。帶頭的老太太好像發現我不是記者突然生氣了:「有什麼好拍的?拍什麼?」我看著她邊用手指著我,邊跟同伴碎念,覺得自己好像做錯事,只好鞠個躬離開這裡。

























火燒還不錯,砂糖包甜甜的,豆沙包很乾澀,略帶點苦,一點也不甜。大饅頭很乾,難以下嚥,還是小時候在台灣吃到的山東大餅好吃太多了。至於豆渣餅,就一整個豆渣的味道。
賣大饅頭的那攤很誠實得說這個不是王哥莊大饅頭,不過塊頭看起來差不多大。從照片上似乎看不太出來饅頭有多大,來張比例照片,你很快就明白:

散步地圖~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黃島路菜市場
地圖上的粉紅色區塊是德占青島時期的華人居住區:大鮑島的範圍。
深紅色的線條:德縣路、保定路、大沽路,是舊時歐人區和華人區的分界線。
綠色線條是黃島路菜市場。
紅色指標是浙江路天主教堂,桃紅色指標是中山路上的劈柴院,黃色指標是棧橋,藍色指標是青島火車站。
延伸閱讀~
黃島路(百度百科)
黃島路26號:我們也想住保障房(半島網—城市信報2011/3/2)
塑料袋打啤酒,青島散啤的平民生活(王小象)
芝羅路下面那張照片上面的水果,應該是一種小小的蘋果?我爸說那叫林檎,綠的,另一種紅的叫花紅。反正我星期五在百盛買了一盒林檎回去,我看日期是星期一出的,表面都皺了,肉也綿了,本來我想吃吃看沒關係。結果吃了以後我回台灣第一個禮拜都在拉肚子!哈哈!好像它的保鮮期特別短說。真可惜没買到豆渣餅說,好想吃一口。
回覆刪除你是說人行道手推車上的那個水果嗎?名字真特別。我在北京貴一點超市買東西,也常常買到看起來很漂亮,但實際上裡面都爛掉或是很快就爛掉的水果,我覺得這可能跟超市管理有關係
回覆刪除我在这里的一个储蓄所工作了3年,看到这些照片很亲切.谢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