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走村培田(三):大宅

2010.06

和拜訪過的很多中國大陸農村一樣,午後的培田空蕩蕩的。村裡的年輕人大多離鄉工作,只剩下部分老人跟孩子留守。白天孩子在上課,老人也許還下下田,走在鵝卵石和青石鋪成的小道上,要隔好一段路才看見稀稀落落三兩人。要感受古村的生活氣息還是清晨跟傍晚比較得宜,可惜我無法等到那時。

和婺源那些被抹去臉孔的石雕木雕比起來,培田的老建築保存得很好,衡公祠外完好的工筆彩繪讓我驚嘆不已。無孔不入的文革魔掌怎麼會放過這裡?是因為這曾經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之一?還是珍惜祖先留下來珍貴資產的吳氏族人做了什麼,才讓這些老建築逃過一劫?我看著磚牆上到處可見的已經褪色了的橘紅色標語,也許這正是聰明的培田人為保護這些文化資產而撐起的一張張保護傘。

想像很浪漫,但是現實卻是很殘酷。在政治運動頻仍的時代裡,祖先累積下來的土地和家財就是擺脫不了的包袱,全村有三分之一被劃為地富家庭,加上親戚關係的牽連,根紅苗正的貧下中農少,外地人稱這裡是「地主窩」、「小台灣」,許多年輕人因此被剝奪了包括受教育在內的基本權利。原本重視教育的地方,在1957到1978年的二十多年間只有一個人上了大學。而這些辛酸的往事又怎麼是匆匆而過的我看得到的呢?

商業街一隅的「共產黨」字樣。

大屋╱官廳╱侍衛府。

培田民居的代表性建築是一座座高堂大屋的「九廳十八井」。這是一種中軸對稱、通道相連,以廳堂為主體,天井為中心,組合成一基本單位。再依據各家族的需要,橫縱組合、層層遞進為一適合大家族聚族而居的建築組合。

官廳是培田具有代表性的「九廳十八井」民居之一,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是一座五進廳後樓閣式的天井式民居。因為作為往來官員的歇息之地,而被稱為官廳。1934年,共軍曾在此召開長征前最後一次重要軍事會議。

官廳外石獅。

走進門樓廳,有一寬廣的內宇坪。二道門前有一對桅杆。

官廳,石桅。

官廳,從二道門回望門樓廳和內宇坪。

培田的幾間大宅大門內外都留有面積較大的空地,稱為宇坪。宇坪一般作為戶外活動、晾曬穀物和衣服的空間,和合院民居的院落功能相似。而天井被視為建築的內部空間,除了提供採光、通風和排水的用途外,頂多擺設一些觀賞缸盆或是設置洗菜台,很少作為主要活動空間。

官廳,前廳到中廳的天井,有鋪設接官的過道。

官廳,中廳。

官廳,木雕。

官廳,木雕。




官廳,外宇坪及屋前水塘。

濟美堂,建於清嘉慶年間。

濟美堂,從下廳望向中廳。

濟美堂,大屋間。


濟美堂,廚房。


大夫第(繼述堂),是培田村現存民居中面積最大的一座,有18廳24井108間房。此堂屋始建於道光9年(1829年),歷時十一載完成。

繼述堂,石獅。

繼述堂,二門前寬廣的宇坪,地面以卵石鋪砌。內大門橫額為「大夫第」。

繼述堂,從下廳望像中廳,廳前高掛著「登科」匾。

繼述堂,中廳。


繼述堂,中廳木架構。

繼述堂,門樓廳。


繼述堂,橫屋門。




【參考資料】
吳念民,培田大屋的另一面
吳念民,培田並非富甲一方的世外桃源
李秋香,閩西客家古村落—培田村,清華大學出版社

留言